与其他的强大科技一样,CRISPR技术激发了一些农业梦想家对未来农业的幻想,一些近乎科幻的场景,已经开始出现在科学文献中。
CA125对卵巢上皮癌的敏感性可达约70%。肿瘤标志物只是肿瘤的辅助诊断指标。
7、糖类抗原242(CA242)CA242是与胰腺癌、胃癌、大肠癌相关的糖脂类抗原。以10kU/mL为临界值,对膀胱癌诊断的敏感度为70%,特异度78.5%按照学科领域相近的原则,分组进行。第十五条 评估机构制定详细的评估实施方案和经费预算,报教育部批准。第五章现场考察第二十三条 现场考察按照初评的分组进行。
第二条 评估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和检查实验室5年的运行状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促进发展。其中:实验室主任工作报告主要介绍评估期限内实验室取得的代表性成果(不超过5项),并对实验室的运行状况和管理机制进行全面、系统总结。其次上市时间:Keytruda作为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用药几乎铁板钉钉上市时间早于Opdivo(大约半年)。
影响药品市场吸收的因素很多,因此预测有时会有很大的误差。比如Keynote-024二周前已经因疗效显著被提前终止,而Opdivo作为一线用药的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试验Checkmate-026要到今年11月才能结束(见下表)。首先从产品性质方面看,不得不说Opdivo和Keytruda都是无可争议的突破性产品。如果Opdivo在PD-L1低表达患者也明显比标准疗法优异,那么Opdivo将完胜Keytruda。
大多数分析师预计Opdivo在今后数年里将持续保持类似的优势,5年后将成为超过100亿美元年销售额的超重磅产品(如下图红线所示)。尤其是Keytruda在晚期/转移性黑色素瘤领域因为吉米卡特总统使用该药痊愈而更名声大噪,昵称卡特总统用过的药。
作为第五个他汀降脂药其预测销售峰值的平均数只有5亿美元,结果在2006年的销售额高达130亿美元。一个相反的例子则是葛兰素1999年上市的Agenerase预计在2002年达到15亿美元的销售,结果同一年销售额只有7千万美元。下面笔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但是Opdivo的Checkmate-026包括PD-L1低表达患者,一旦证明对这部分患者有效适用人群将大幅度提高。
下面笔者从产品特征、预期上市时间、适应人群数、用户接受度、以及商业推广力度等几个方面来看一下Opdivo PK Keytruda在非小细胞肺癌领域孰胜孰负。也就是说Opdivo的疗效很有可能和Keytruda相仿,作为二线用药的明显优势不大可能扩展到一线用药。抗肿瘤免疫疗法当下最大的赢家无疑是免疫哨卡抑制剂,其中最耀眼的产品当属施贵宝的Opdivo和默沙东的Keytruda。虽然Keytruda通过一个超大型一期临床试验得以成功弯道超车,提前3个月在美国上市,成为FDA批准的首个PD-1抑制剂。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因为PD-L1高表达人群只占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总数的25%,如果Opdivo如愿获批PD-L1低表达患者,Opdivo的用药人群将明显高于Keytruda。但是默沙东旧技重演, Keytruda作为一线药物在一个非小细胞肺癌的一个注册试验中(Keynote-024)和标准疗法相比显著延长PD-L1高表达(50%)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试验并因此被提前终止。
但是因为未经任何治疗的患者通常对化疗有较好应答,所以笔者猜测PD-1抑制剂作为一线用药对PD-L1低表达人群的疗效可能不如二线用药的临床区分明显。下表总结了大致的网友意见:所以无论是根据Opdivo和Keytruda的验证性临床试验数据,还是参考上表网友的非循证医学反馈,这两个抗PD-1抗体总体的疗效和安全性指标都没有明显的区分。
而施贵宝Opdivo的一个类似三期临床(但包括PD-L1低表达患者)要到今年11月份才能揭盲,也就是说Keytruda在最大的肺癌市场再次得以弯道超车,可能会比Opdivo提前近6个月的时间上市。而Keytruda作为一线疗法在PD-L1高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人群的临床试验数字虽然还没有公布,但此临床试验因疗效显著被提前终止。除了人数的优势之外这在实际使用中也是个巨大优势,因为医生和患者不愿花时间和额外费用去检测PD-L1水平,直接导致Opdivo的销售额远远超越Keytruda。这样的话Opdivo可能会在肺癌领域险胜Keytruda。作为一个非循证医学统计,Treato网站还做过一个网上调查,由使用者点评这二者的区分。Opdivo作为二线用药和Keytruda获批的时间几乎相同,但标签没有PD-L1人群的限制,后者只占大约25%
宁波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院长曹聪认为,我国在科研转化方面仍然偏弱,对于许多大学科研人员来说,做科研是为了发论文获奖,缺乏转化动力,甚至立项起就没打算转化。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多位与会业内人员表示,尽管近年来我国科研水平与日俱增,但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仍不完全相称。
与会专家认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仍任重道远。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认为,加强自主创新,攻占世界科技前沿,对我国意义重大。
我国是名副其实的‘论文大国,但能在世界上产生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非常少。中国如何从论文大国变身科技强国 2016-07-03 06:00 · angus 每年论文发表总数世界第二、科研经费世界第二、理工科人才供应世界第一,但是创新实力不足,核心科技产品不多。
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我国科研能力已有很大进步,但实现科技强国目标仍任重道远。刘积仁认为,相对于欧美科研强国,我国对于科技研发的资金投入仍比较短视,三年五年就要成果,很难出现突破性甚至颠覆性的科研创新。除此之外,深圳碳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俊认为,在大量政府科研资金涌向体制内研究机构的同时,企业获得的研发经费支持却很有限,而企业恰恰是最有动力的主体。评价体系方面,往往依靠发表论文情况进行考评,大量研究人员把心思放在写论文上,阻碍了许多有用的科研创新出现。
比如发现引力波的实际用处并不那么明显,但是发现引力波依靠的工具非常先进,可以直接帮助整个国家的科研能力大幅提升。科研资金投入短视、科研转化严重不足近些年,中国科学家发表的国际科学论文数量快速增长。
对科研创新应该引入更为合理的评价机制,建立全球范围内的同行评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认为,我国每年毕业的理工科毕业生数量世界第一,研发资源非常丰富。
应改革目前科研体制中不合理之处,在科研管理、经费投入、考核评价、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化改革,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建立鼓励科研创新的社会生态系统。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招商银行前行长马蔚华表示,尽管我国已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在科技方面的实力与经济地位并不相符,科技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我国的软肋。
与会专家表示,我国由论文大国迈向科研强国仍需多重突破。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校长雪莉•安•杰克逊认为,中国在应用性研究方面力度很大,但对基础研究方面投入偏少,这并不合理。加强科技创新,要让企业市场主体更有动力,也要加强科研院所的改革力度,多方形成合力。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之路还有多远?根据今年颁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但中国经济发展依靠创新驱动的力度还不够,科学研究在提高实体经济竞争力方面还不足,中国在创新方面还有些落后。每年论文发表总数世界第二、科研经费世界第二、理工科人才供应世界第一,但是创新实力不足,核心科技产品不多。
科技部创新发展司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发表SCI论文26.35万篇,连续6年排世界第2位,但篇均被引用次数较世界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正在参加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积仁认为,中国的科研水平与庞大的论文数量脱节,并且由于重大科技突破偏少,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未充分发挥。
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在论坛上表示,我国实质性创新偏弱的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合理的评价机制。《自然》杂志主编菲利普•坎贝尔表示,在过去的几十年,世界看到了中国政府在支持科学技术研究和发展方面的努力,取得了非常多的研究成果,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对中国也有很高的评价。